支教日记 | 于山深处看到的希望

 李威邑是今年参加CANGO教育扶贫志愿项目的志愿者之一,今年七月下旬,他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共同为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第七小学筹备了一个艺术主题的暑期夏令营。下面是他回顾整个支教活动的一篇随笔。

 

前期筹备阶段

“今年随着疫情缓和,支教项目很可能能够重新恢复线下活动,你之前做过那么多志愿工作,要参加吗?”

 

今年2月下旬,我的一位好朋友刘小涵很高兴地从英国发来了这条消息,当我收到的时候非常高兴:总算能够在回到国内工作之后继续我坚持的志愿者工作了。刘小涵是我商学院的一位同学,同时也是中国民促会教育扶贫志愿项目的总协调人,也是这个项目的多年志愿者之一。当我们还没毕业的时候,我们就聊过很多她在这个志愿岗位上的经历。而我从七八年前就一直在职业与社区的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担任好几项志愿工作,回国两年一直在寻找类似的机会,这次可以说是“瞌睡遇到枕头”了。

 

在支教活动正式扬帆起航的欢迎会上,一件小事让我惊讶了一番。当三四十位志愿者陆续登陆会议室之后,主持人打开摄像头,我惊讶地发现居然是一位应该还在上小学的小姑娘。她用非常轻脆的童声一板一眼地介绍发言嘉宾并主持,还偶尔提醒发言太久的志愿者注意时间,显然不是第一次从事小主持的工作了。她外表明显的稚嫩和表现出来的娴熟给了我不小的惊喜,事后打听,她应该是我们其中一位志愿者的孩子。这个小小的意外让我对我们的项目到底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教育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也让需要共同承担编写教材任务的我隐隐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在欢迎会上,我了解到今年的支教项目和以往几年一样,需要志愿者们先期参加培训,共同准备教学内容,最后到学校进行实践。我们提前进行了两个月的讨论和设计,每周末大家齐聚线上,一边学习项目制学习和不同艺术主题的概念,一边头脑风暴该为孩子们准备怎样的知识与实践性内容。

 

今年我们的夏令营主题是艺术展,每周我和几位还在校园的志愿者们讨论各个课程模块的内容设计与实践内容时,一方面会自觉承担带领与辅导他们打开思路的责任,同时也会时不时地被他们一些富有创意和独特角度的想法惊艳到。她们有的是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音乐,社会服务和法律背景,但是他们对一些装置艺术与平面艺术的兴趣和了解要远胜于我,有时我甚至感慨自己的大学是不是白念了。经过八周的内容策划和志愿者后勤团队的辛勤准备,当我们七月中旬正式从全国各地赶到四川巴中通江县的时候,我们对大家共同创作出来的课程设计还是很有信心的。

 

开课啦

这是支教活动第二年来到通江七小了。由于去年英语周的成功先例,今年有一百八十多名四至六年级的小朋友们报名参加了艺术夏令营的活动。据校长介绍,七小是2014年才成立的一所新的民办小学,因为远离县城中心,生源数量不多,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来自于留守家庭,因此只能采取寄宿制。学校校长何光府在参加了中国民促会山区校长奖学金活动的培训交流之后,连续申请了四年,才最终进入走进山区支教活动的目标学校。继去年首次举办了英语周的活动,何校长非常希望能够让我们影响更多的孩子们。今年我们的主题是“观己•观世界”,象征着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艺术知识之余,有机会了解自己,并开阔眼界。

 

今年,我们的夏令营准备了八天的密集活动。今年到场的除了我们以外还有十几位四川师范大学的在校生,我们共同为孩子们准备了密集的艺术知识理论课与实践课,而川师大的伙伴们则会带着孩子们上早操,上体育课以及管理孩子们的起居。我们两人为一组,负责教三十多个孩子们,但是因为不仅要密集地教授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还得引导他们自组织自管理,准备最后的艺术展,备课与课堂管理的压力一点都不小。不过,我在海外的时候也为几十个孩子上过两个月的手工课程,可以说还是挺有信心的。

 

正式开课之后,我自告奋勇选择第一天就登上讲台。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我准备的课程内容可能对于小学水平的同学们有点艰深,但是他们在讨论和精彩环节踊跃到让人难以招架的态势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我所在的班级中,几个小组里都有非常积极的同学,个别同学的知识面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甚至超出了我的意料。在我们“积极回答问题就有实践课额外物资”的奖励之下,我差点都没时间把之前准备的内容讲完。虽然我也注意到有几位同学显得过于安静和胆怯,但是他们给我的整体感受比我印象中的小学同学们要更热情,并充满好奇。

 

下午的实践课上,同学们给我的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惊喜。因为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组织一场艺术展,因此我们除了会教给他们四个不同方面的艺术知识之外,也要求他们按照所学内容和自己的创造力,创作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作为展品。每天下午的实践课就是他们自由发挥的主场。瓶子画,海报,面具,叶子剪贴画,剪纸,印染,橱窗设计…… 志愿者小伙伴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不同类型的艺术题材被他们用各种形式的创意和精巧的手工功底赋予了生命。孩子们有的三两形成一个小组,有的单兵作战,运用我们提供的各种工具和素材创作出了太多颜色靓丽,色彩鲜艳的作品。我们这些志愿者也会受到启发与感染,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一同表达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就连我这个十几年没动笔画过画的艺术小白都不自觉地创作了一副自己的面具和一幅印染画。

 

在结束了四天的教学部分之后,真正的难点才正式到来。孩子们需要自己从零开始策划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展,而我们需要在给予最少帮助的情况下指导和监督他们完成所有重要的工序。幸运的是,我们班一部分的同学参观过展览,明白大概的形式和环节。不过我和另一位志愿者小伙伴在让孩子们组成工作组的时候可以说吃了不少苦头。

 

孩子们大多性格并不十分外向,讲解员角色的选拔成了每个人手里的烫手山芋,几个孩子相互推让,请我们介入,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最终确定好分工。不过自此以后,组长们就很有威严地开始安排大家分头去布置场地和计划宣传了。

 

第一天策展结束的时候,我们班各组的展览场地基本都已经有了规划安排,负责宣传的同学们也基本做好了宣传海报和邀请函的初稿,看起来进度喜人。而第二天的一大早,一位同学发现隔壁班的同学们出乎意料地设计了一些可以打开成立体图书式的邀请函,自此拉开了好几个班邀请函创意大比拼的“军备竞赛”,他们不再满足于精美的插画,而是纷纷尝试把邀请函做成各种天马行空的样式。在我们志愿者的一再提醒下,大家虽然按时完成了展览的布置和节目的编排,但是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邀请函的制作上。最后,我看到了好几种极富创意的邀请函:立体图书式的,折纸式的,饺子式的,我发觉自己的想象力早就被孩子们甩得十万八千里了。

 

孩子们的艺术展

经过两天半忙碌的策划和彩排,第七天下午的艺术展让孩子们向同学和家人们展示了他们非凡的创造力。他们挑选出几十份同学们创作出来的各类作品,分四个展区展示了他们眼中艺术与自我,人文,自然和创新之间的巧妙联系。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几个小小的挑战与抽奖环节,一边吸引参观者的目光,一边卖力地讲解他们作品的含义和创作灵感。同时每个班能歌善舞的同学们也在我们的策划下组织编排了好几个歌舞和皮影戏的表演节目。其中皮影戏的演出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部分,学生和家长们排着长队,一边伸着脖子等待着前面一场演出的结束,一边讨论着刚刚看到的橱窗和剪贴画里有哪些有意思的创意,自己又抽到了什么奖品。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热烈气氛。

 

插曲与欢笑

在七天的教学与策展活动中,有几个小小的插曲。

 

其中一个是不同班上孩子们的活(淘)泼(气)程度可以说天差地别。我们班可以说是整个夏令营里最守秩序的班级了。而隔壁2班和楼上4班都有几个非常顽皮的孩子。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听他们班的志愿者小伙伴讲,平均每天都得有一两个孩子哭鼻子。不是课间打闹的时候玩过火了,就是玩笑开的有点不恰当,经常课间的时候,忽然一两个孩子们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来,跟志愿者老师很无奈的说“XXX又把别人弄哭了”,仔细一问,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一开始,志愿者们还急急忙忙地去班上关心关心受委屈的同学们,后面大家慢慢发现有时候其实让他们自己协商解决反而是最有效的办法。回想起来,我自己的小学时代,“告老师”也一直是一个对付淘气同学的不二法宝,那时候每天除了作业和体育课,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是非常重要的校园活动,虽然偶尔会有一点意外和玩得太过火的时候,这些无心的伤害并不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道歉和原谅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另一件小事是孩子们的感恩。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一开始非常害羞和安静。课堂讨论和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声音简直和蚊子一样,一开始我就算是走到她身边也很难听清她的回答。但是我留意到她下课和大家玩耍嬉戏的时候其实并不害羞,回想起我的少年时期的几个同学也是类似的情况,于是就萌生了鼓励她变得开朗的想法。后面的几天里,我在课间和实践课上经常和她互动,了解她对于理论课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和她约定上课回答问题的奖励。后面在策展环节,我也偷偷地请她所在小组的队长把她任命为宣传活动的小组长。看着她在安排同学们准备宣传海报,以及带领另外一个同学制作邀请函的认真劲儿,我着实替她高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第六天下午的时候,她在课间时专门来办公室把我叫了出去,偷偷给了我一个她自己折的很漂亮的一个千纸鹤,并且很诚恳的表达了对我的感谢,这让我非常感动。最后一天早上,每个班都有几位同学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小礼物送给各位志愿者。他们真心的感谢和祝愿让我们非常感动,志愿者把他们的礼物带回家,作为这次支教活动的纪念。

 

撰稿:李威邑

编辑:孙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