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1)| 徐靖泽:现实使然,愿一切美好如初

 

 

坐上去往邯郸的火车,踏上前去支教的旅程,内心仍然充满着对活动的期待和对未知的好奇。一棵棵树在火车的高速移动下向后推移,一位位志愿者从不同的地方共聚邯郸,共同完成一个美好而又动人的梦。七小时漫长的车程在与火车邻座的热烈交谈和对未来几天生活的想象中悄然度过。出站,人来人往,众生喧哗,也许无数次的告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遇见,这一次的遇见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告别,只不过不似那些匆匆过客,挥手的那一瞬,心中已经留下了印记。

 

志愿者们悉数到齐,原本只是听过彼此声音的十二个人,在相见那一刻虽然仍有些许陌生与尴尬,但言语间并没有任何刻意与拘束,大家聚在面馆说说笑笑,初见之情顺着一根根面条流入心里,连接着彼此。傍晚时分,跟随着热情的学校老师,志愿者一行人一同坐车前往支教学校——鹿头中学,路上看着一栋栋高楼逐渐变矮,城市的灯火越来越暗,路面也从平坦慢慢变得泥泞、颠簸,漆黑的夜空透露出点点微弱的星光,显得格外明亮。从车窗向外望向天空,我不知道这短短十几天会有哪些感动与思考,但注定不虚此行。

 

来到学校,一切都充满了未知:陌生的环境、多变的天气、腼腆的学生、规律的作息……在来之前已经提醒过自己无数次,来到这里并不是旅游或玩乐,而是体验和一份责任与使命,这份沉甸甸的思考一直在我脑中萦绕,让我时刻保持清醒。期待已久的开营仪式在前一天到达的疲惫与激动中悄然展开,经过志愿者的简单介绍和学生们的自由选择,支教活动就这样正式开始。

 

被五班的学生选中似乎是冥冥中已注定,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缘分。阳光拂面,天空却并不太热烈,没有任何演习的角色扮演、不明性格的学生,都让我这个“准老师”多少有些迷茫。但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有草稿可打,往往都只是迎难而上罢了,说不准也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从小到大向来性格内向、认生的我,虽然现在性格变得外向,但和一班同样腼腆的孩子们相遇,仍感到有些吃力。不过我慢慢地发现我们之间具有数不清的共同点,虽偶尔不善言表,但身上各处在不经意间就会散发出光芒,惹人惊喜。

 

人世间许许多多的选择,有些命中注定,有些则是上天特别的眷顾。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犹豫不决、思绪良多,这种纠结反倒不如那种果敢的缘分来得刺激与有趣。随机且新奇的碰撞在脑中汇聚,擦出绚丽的火花,既然你选择了我,那我必会以行动证明这注定是幸运的选择。我们不能预先决定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亦如这里的孩子,他们也同样无法决定学校、生活条件。这种无奈和无力无处不在,我们甚至不能真的改变什么,往往只能独自神伤,教导他们努力学习掌控自己未来的命运。我们给他们带来外面的世界,带来广如汪洋知识中的一些小小碎片,这些零星的、深入情感和心灵的憧憬与向往在孩子们的眼睛中闪烁,那一刻我们也许就会是他们心中夜空的星辰,为他们带来光明和广阔。

 

起初,面对我们班同学,我不免因为他们的内向而不知所措,从来没有想过我居然会当众说那么多话去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变得活跃,他们越沉默,我就越想接近他们,去告诉他们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我向他们诉说我以前也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后来发现其实去表现、去展示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此时此刻我不得不牵动我浑身每一处的幽默细胞去带动他们。在我看来,为了让学生接受你、把你当成“朋友”,你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用语言、动作、表情去打动他们,去感染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上课时就没有老师的样子,需要向他们明确“下课怎么玩都可以”、“上课要有上课的样子”。寻找我们之间的共鸣一直是我努力在做的,所以我向他们分享我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生活,介绍我生活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我发现他们真的是深藏不露,有人是年级第一、有人喜欢研究《易经》、有人喜欢写作、有人打游戏达到王者段位……“化五为一,潇洒不羁;气贯长虹,卧虎藏龙”,这并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从心底对他们的期许和敬佩:我希望准初二五班的同学们能够潇洒地面对一切,无论是陌生的老师,抑或是生活的无奈,都能保持那份气概,散发出他们独有的耀眼光芒。

 

他们需要的往往只是老师那一句“做的不错,继续加油”,为他们呐喊鼓掌。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式教育”确有其可取之处,如果我们一直鞭策他们、向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心底那句“I’m fine,I’m okay”也许就永远被埋在了心里。“棒杀”和“捧杀”这两种悲哀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而这其中的“度”又极难把握。当学生们养成了只和“自己人”交心的习惯,对他们适当亲近与称赞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但这也可能意味着,接受得太快将使他们面对更多离别,我又不忍心让他们好不容易敞开心扉后又陷入往常无趣、严格的作息生活,那种如梦初醒却发现失去了一切的患得患失真的很让人于心不忍,这种纠结与感慨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思考,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将支教活动长期进行的原因吧……当他们再一次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当他们再一次开心地笑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夏天,那一个个可爱的身影刻在光影之中,随风浮现而又迅速飘散……

 

其次,在上课方式上,面对习惯了枯燥上课方式的学生们,我们需要用创新、有趣的方法去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在教他们英语课文时,除了解释单词、翻译大意等,可以用幽默的语气和有趣的想象加以解读,并在黑板上绘画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或者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再比如他们学习新的大课间舞蹈时,就可以结合他们喜欢的游戏、电影等根据具体舞蹈动作编出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甚至我还在黑板上画出类似“武功秘籍”的动作分解示意图,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当然,学校的老师也许由于接触面和年龄的原因无法像志愿者们一样思维如此活跃,而且他们还要兼顾课程进度与课堂秩序,无法达到我们“freestyle”般的讲课模式。但根据我在初、高中的经历,有些老师的个人魅力并不受限于年龄与课程的,他们上课的语气、提问的方式甚至教学的创新点,都很容易让学生从第一次见面就对老师产生兴趣,进而喜欢上他的课、喜欢和老师探讨交流。

 

我的初中物理、化学老师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们总能把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融入生活,从细节着手。物理老师意识到学生上课容易犯困,于是就自制了一个小型的喷水枪带到课堂,甚至还为我们讲解其制作原理。同时,他还突发奇想建设“同伴助学”学习模式,让成绩优异的同学与分数不太理想的同学结为一对,一方在讲解中加深印象、提升责任感;另一方学习知识、提高成绩,打破老师与同学间的壁垒,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同时还可以培养深厚的友谊。化学老师则会时常给我们拓展一些生活常识并加以分析。

 

对我专业道路影响颇深的则属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虽已年过半百,几近花甲,但仍对教育保持一腔热情。身为特级教师,他的一些教学思路是独特的、创新的,往往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首先在课堂上他就往往能从某个知识点引出一个小故事、或是在提问时营造情景。对于思维或做题时有闪光点的同学,他偶尔会将这一类解法冠以该同学的名字,并在课后辅导其撰写小小的文章加以归纳总结,再印发给其他同学传看,此举看似虽像玩笑但实际上能给予学生不小的信心和思维的启发。甚至有一次针对“应不应该在试卷上演算”这一小小的事情,他抽出课堂5分钟让我们自由发言表达观点、展开辩论,不失为一种锻炼逻辑与辩证思维的妙法。得益于其幽默、独到的教学方法,班级学生对他好评如潮,成绩自然一路上升,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画面。

 

不过,作为老师,广受学生欢迎说明你确实有吸引他们的闪光点,但另一方面可能也会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你会收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感动,你甚至惊异于孩子们内心的脆弱与细腻,能够如此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然而,人气过高导致的“明星效应”,过早出现在初中生群体中的“饭圈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妥当。当你太受学生欢迎,你的教学进度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你的精力也会分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是不可能的,所以又引出“公平”在学校中又意味着什么?

 

同样,当学校老师不得不因为学生出格的举动而训斥、甚至体罚学生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虽然表面得到管制而收敛,心里会更加积累对老师、课程的抵触。但另一方面,若任由其扰乱课堂秩序,那么其他学生的“公平”何在?基于乡村学校老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都相对较低,他们不会像和学生交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况且学生的品行与习惯与其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活动开始,我经常通过大课间、课堂、各种活动细节向他们解释“respect”(尊重)的含义,除了尊重老师、学校,更要尊重同学,甚至尊重自己。“我们需要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话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免太过尖锐,因为我很欣慰地看到他们“利他性”的那一面,阳光而富有活力。所以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合适的?怎样去把握这个“度”?我们不得而知,想要彻底改变无疑是极其困难的,也许随着国家发展、脱贫政策推进、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经过时间的沉淀可能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与解决。然而,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升学竞争压力和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是想要改变,我们就必须要比校长、比学校考虑得更多。首先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现问题、一股脑地提出问题,还要进一步去调研、去思考总结具体改进措施以及可行性分析。我们只是待了短短的十多天,那种情感上的冲动与激愤不免太过于片面。正如校长所说,递交材料、审批、拨款、使用,这一步步程序是相当复杂的,也避免不了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我们既然作为怀有新想法、新思考的大学生志愿者,就应该有更深的责任与担当,不一定非要做到身体力行、自我奉献,但至少也应该保持理性,不做语言的巨人。大学中一点小小的学生权益问题都需要撰写数千字的提案、发放数百张的问卷、采访数十名同学,经过相关老师重重审核与斟酌,才得到顺利解决,更何况是一所贫困县的初中呢?困难永远存在,其能被克服与否不仅取决于我们的理想,更受现实约束。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只能先改变自己。这无疑是残酷的,但谁又知道呢?也许这就会成为孩子们未来变更优秀的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哪个伟人心里没有自己的隐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重重险阻与幸福的出场顺序打乱了孩子们美好的生活计划,但没准命运也早已为他们的未来铺好了路。

 

来到邯郸,来到涉县,来到鹿头中学,这里的一切跟我所想象的“贫困”表面上基本吻合,但实际上还是让我多多少少有点意想不到。虽然生活环境与印象中的乡村相差不大,但我发现也就只有生活的自然环境差一些罢了,仍保持物质上贫困的家庭已然不多。而且,得益于鹿中近几年名列前茅的成绩,它也吸纳了许多县城的学生。这些学生刚刚来到学校时,仍保持着那份青春活力、对任何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甚至是对不满的直接表达。经过了一学期或几学期学校严格的集体生活,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锋芒与棱角,不知道是他们学会了变得“聪明”,还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里沉下心来面对各种压力。

 

从他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来看,似乎物质贫困与他们关系不大,那他们真正缺乏、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是外面的世界和一些思考吧。虽然县城、邯郸已经比乡村好太多,但是距离那些真正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仍然很远。网络的普及让他们只是片面地了解了所谓的“外面”,当他们听到大学生活、看到校园环境,当他们了解国外景色、感受人文风情,那眼中的光芒与向往是骗不了人的,有太多太多是他们不曾听说的风景。所以志愿者们经常换课、走班,我们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地多接触不同性格的老师、了解外面不同的世界。“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现如今这些孩子打破现实最好的方法,也许真的只有置身于那样一个真切的环境,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我们父母苦口婆心诉说的奋斗与未来。

 

 

相比那些更贫困、甚至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他们已经显得格外幸福。除了课业学习,他们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机会。兴趣课、体育课的长期缺失已经让他们渐渐忘记最初那种兴奋,他们将自己寄托于其他娱乐形式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当我们给他们那样一个重新拾回天性的机会,他们又会笑着、跑着,投身于他们热爱的。记得一次写生课,我们班几位同学在画我上课的模样,其中一位画得惟妙惟肖,真的像极了,可是他后来却说他对绘画兴趣不大,对写作更感兴趣。

 

谈到“天分”与“兴趣”,这两者究竟又该如何平衡?我们是否要告诉孩子放弃天分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不,至少我不会这样做。我会告诉他们继续保持自己的“兴趣”,同时也尝试发展自己的“天分”。因为他们现阶段可能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人生总要经历那么几个迷茫期,也可能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那个完整的自己或是接纳这个不太完美的自己。也许在某个瞬间,因为一件事、一个人、一首歌,你突然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条,并下定决心为之改变、奋斗。许多时候,“活在当下”也未尝不可,享受现在也许对自己而言就是最舒服的状态,可仔细想想,这种安逸究竟是不是我们心底想达到的那种高度,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了答案。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社交环境,他们每天被怎样的言论、思想包围,他们心中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平衡都会随之改变。“环境决定思想,人要往高处走”,我时常这样告诫自己。我曾给他们粗浅地讲过我认为的社交基本方面、还有学习策略等,比如在学习中应该做到“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以及怎样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些都有一些基本认识,但仍然存在很大局限性。除了思想教育,这种素质教育不仅在乡村学校,在县城学校也应该加以重视与普及,因为习惯和性格是要伴随他们一生的,我们既要改善条件,也不能输了品质。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当我将这句王尔德的名言重重写在黑板上方,当我在课堂上、临别时向他们反复强调,没有什么事情比做自己更加幸福、更加快乐了,那种强烈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虽然现阶段他们可能无法体会这些略显深奥的奇奇怪怪的句子,但哪怕有一个字能触动到他们微小的、敏感的神经,那就足够了。

 

结语

 

“以风的执念求索,不在乎划过辰星流火”,我想把我写下的蕴含最多我的情感和思考的句子留给他们,愿他们能随风去寻那天边最美的云,即使星辰流火划过的那一瞬也不在意,因为在天的那边是更美好的诗和远方、是梦里的桃园境和乌托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论未来能否再见,这些值得纪念的珍贵一定会伴随我们一生!